招生考试网
学历类| 阳光高考 研 究 生 自学考试 成人高考 专 升 本 中考会考 外语类| 四 六 级 职称英语 商务英语 公共英语 日语能力
资格类| 公 务 员 报 关 员 银行从业 司法考试 导 游 证 教师资格 财会类| 会 计 证 经 济 师 会计职称 注册会计 税 务 师
工程类| 一级建造 二级建造 造 价 师 造 价 员 咨 询 师 监 理 师 医学类| 卫生资格 执业医师 执业药师 执业护士 国际护士
计算机| 等级考试 软件水平 应用能力 其它类| 书画等级 美国高考 驾 驶 员 书法等级 少儿英语 报 检 员 单 证 员 出国留学
 招生考试网 - 高考 - 福建省质检 - 正文
2008年厦门高三市质检考试后备战高考复习篇--地理
来源:厦门网 2008-1-28 9:32:44 【字体:小 大】

主持人语:我市高三市质检考试到昨天结束。市第一次质量检查后如何更好地备战高考,是许多考生关注的话题。本周刊将继续邀请我市各校各考试学科的名师们前来《教辅》版坐堂,进行权威复习指导。本期,我们邀请到的是来自厦门二中地理学科的陈文魁老师,他将就地理学科在下阶段如何展开备考复习进行讲解。

人物名片
    陈文魁 福师大地理本科毕业,中学高级教师,市中学骨干教师,市优秀教师,担任23年高中、13届高中毕业班地理教育教学工作。现任厦门二中地理教研组长,厦门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,厦门市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教学指导组成员,多次参与高考评卷及全市高中地理命题工作。
   
A 分析考题:配合新课改,体现新理念
    2007年地理高考试题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:
    1、注重考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:考查学生独立获取地理信息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,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(包括探究学习),独立发现、思考并解决问题,试题及参考答案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开放性。
    2、注重考查学习方法:空间定位的方法,对现实地理现象或地理问题进行抽象、模拟、假设的方法,区域学习及比较的方法。
    3、注重考查对实际问题的解决:试题情境设计选用实际材料,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知识,解决现实生产和生活中的地理问题。如不同地方的时间差异、季节差异及生活应对措施;落后地区周期性集市的特点及形成原因;生态脆弱区农业土地利用结构调整;各因素发展变化对工厂区位选择的影响。
    4、注重考查对社会重大问题的关注和地理认识:试题设计选取全球的或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热点问题,考查学生对社会重大问题的关注和地理认识能力。如对于全球变暖的认识;自然灾害的成因及分布规律;城市热岛效应;农牧交错带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农业发展方向。
   
B 研究考纲:明确题型让考试不紧张
    考纲,是高考的指导性文件,要给予关注。今年的地理考纲相对于去年来说,基本没有什么变化,概括起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:
    第一,考试的指导思想、目标和要求。地理的考试指导思想、目标和要求是和政治、历史融合在一起,以文综的形式出现。
    第二,围绕考试命题的指导思想,划定相应学科的知识考点,就是知识范围。这是考生用得最多的地方。地理考试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:1、地球地图部分,把地球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,同时,研究地理的重要学习工具——地图。2、自然地理,主要是围绕重要的四大圈层,研究动态的规律。3、人文地理,主要是围绕人类的基本生活,衣食住行,从区位要素的角度研究各种人类活动。4、区域地理,实际上是一个综合的部分,它是把世界上各个区域划定下来之后,研究任何一个区域的自然人文地理的规律如何。
    第三:考纲明确考试的试题格式、分值,根据考纲中一些现成的,或者过去考过的题,知道大致的题型是什么,考试中就不会紧张,关注考纲还是重要的。
   
C 梳理教材:能有计划地重读一遍教材
    考试的命题是不离开大纲,大纲是高考的指导性文件,它帮助考生划定一个知识范围,一般考试的内容不会逃出大纲。教材实际上就是考试大纲的具体材料,是考试的具体落脚点、知识的全部内容。教材掌握到多么精准的程度都不过分。建议从现在起,能够有计划再重读一遍教材,熟悉教材的基本内容,这样高考就有底气了。
    读地理教材,可以按单元分段,有时单元很大,可以以单元的某个小节作为分段。有计划地一天读一个单元,或者两天读一个单元,《必修》上、下册,《选修》1、2册这四本书25个单元,平均分配一下时间,重读一遍教材。
    阅读教材要有层次:
    第一层次是要熟悉单元的知识结构。
    在平常复习中,知识结构最好是系统的结构,而不是知识点罗列的结构。
    第二层次是要分解知识结构。
    建立的大系统结构,结构上的具体知识点,要进行内容的填充。比如太阳辐射能量转化,具体表现为大气的两种热力作用,一种是对太阳辐射的削弱;一种是对地面的保温;大气运动的结果主要包括天气和气候的变化,而气候变化,包括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:太阳辐射、大气环流、下垫面的性质、人类活动;气候的特点通常通过气温和降水来表达;影响气温的因素有什么,影响降水的因素有什么。
    第三层次是对每个知识点填充的内容进行非常细致的理解。
    比如影响气候特点的要素有气温和降水,要对这两个要素有更深入的理解,影响气温的因素有纬度位置、海陆位置等,并且能够具体的落脚到某一个点,分析某地为什么气温升高了,另一地气温降低了。
    另外读教材时,要非常关注教材中概念的理解,对规律如何应用进行掌握。教材中有一些图表下面小字,实际上都是在举例子说明一个规律,或者证明一种规律;帮助考生理解概念。要关注教材中有个性化特点的案例,理解案例在说明什么问题。比如 “美国人口本土迁移”那张图是强调人口迁移受气候因素影响。
   
D  命题新思路: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
    其实命题的思路和方向,不太好推断。
    地理考试经常考一些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题,这实际上是地理的新理念,学习生活中的地理,学习终身有用的地理。什么才是生活中的地理?我们接触中的衣食住行处处含有地理,不用专门复习,主要是要自己以非常细腻的、饱满的热情去生活。比如中午去吃饭,吃饭的时候要把饭桌上每一盘菜,每一个馒头想象成是地理素材,吃馒头是面食,小麦种在哪儿,分布区域是什么,菜是从哪儿买的,这个菜的贸易怎么样,这些都是地理的内容。在平常的生活中要多注意观察,多注意把观察到的事和地理发生关系就可以。
    热点问题在政治、历史学科中也会提炼出来,地理更关注的热点问题有两类:一类是具有地理特色常规热点问题,比如可持续发展问题、生态问题、人口、资源、环境、发展问题;另一类是和政治历史可以结合的国际国内现实的热点问题。每天晚上看新闻,呈现生活中的大事,而且是国际、国内的最大事的聚焦点,都应该是作为一个公民所关注的。关注在什么地方发生了这个事,把位置马上拿地图定位一下,为什么在那个地方发生这件事,这件事可不可以不发生,如果放到其它的地区它又会怎么样,这样就会感受到国际、国内的发展变化,这都是在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。
  
   
E 熟记地图:关注阅读五幅自然地理规律图
    读图的问题又是一件大事,应该是常抓不懈的,每天读图15分钟是必备的一项工作。地理读图包括的图象类型很丰富。建议:
    第一,读世界大洲、大洋分布图,这是一个大的轮廓图。七大洲、四大洋,重要的运河、海峡,熟悉其基本分布和轮廓,这是读图的第一个层次,作为一种常识,把整个世界最大的面貌先记住。
    第二,具体的图。学习自然地理即高中《必修(上册)》,要关注阅读自然地理规律图,主要包括五幅图:气候类型分布图,洋流分布图、水循环分布图,自然带分布图和板块分布图。 
    这五张图非常重要,相互之间是有关系的,其中气候类型分布图、水循环分布图、洋流分布图,都是地带性分布图,这三张图可以叠在一张图上,通过规律可以记住。板块分布图是非地带性的分布图,对板块的边界等等要给予关注,有些国家所处的位置恰好压在这个板块的位置,这样的国家一定有它独特的特色,因此,在板块边界的国家要给予关注。读地带性规律图的时候可以先模式,后实际。实际图和模式图的规律基本是吻合的。但也有不吻合的地方,通常是非地带性因素干扰,可能有地形的影响、洋流的影响,或者是人类活动的影响。洋流分布图,只要把风带理解清楚,按模式图去记洋流的分布图就可以了,洋流分布图中相对最复杂的就是北印度洋海区,要把位置搞清楚,是赤道以北的印度洋,范围不大,主要是印度半岛、中南半岛伸进去的那一小块,北印度洋的洋流有特殊的规律,叫季风洋流,把这一块和热带季风气候重叠在一起理解透。自然带的分布完全和气候类型的分布可以完全叠合的,研究气候类型分布图的时候,每种气候类型适合什么样的植被生长,那么这个植被就一定是这个特定气候类型所代表的自然带的名称。
    第三:最头疼的世界及中国区域图。读区域图时觉得复杂,担心考试中随便出两条经线、纬线,画一个小方块确定这个地方是什么,但这并不是现在考试的方向;这几年考试把非常明确的位置给框定好,在什么纬度,什么经度,典型的城市、典型的地形区都标注出来,让考生肯定认出这个区域,重要的是在这个区域图上分析自然规律、人类活动规律。
    世界和中国区域图的阅读大概可以分这么几个步骤:
    1、选好一个区域。每天随便拿地图掏一个纸窟窿,找一小块,选定一个区域,选定区域之后做区域定位。区域定位很重要,拿到地理题,第一件事就问在哪儿,然后再问是什么时间,最后是发生什么事。一般来说,先看纬度,再看海陆,再看相互的关系。纬度位置定热量关系,海陆位置定水分关系。定海陆位置要关注世界上最有特色的三类国家:岛国、海陆兼备的国家、内陆国,因为所处的海陆位置不一样,国家发展策略是不同的。另外根据一些相关的信息,比如一些典型的湖、河等典型地形区可以帮助确定这个位置在哪儿。
    2、定好位置后,分析这个区域的自然要素特征。自然要素特征最核心的是地形、气候、水。气候是自然界最基础的要素和地带性要素的基础,地形是非地带性要素,水文要素是受地形和气候影响的,气候影响水量,地形影响水的流向、流速;把这三个要素叠在区域,一个一个往上叠,之后对不同的要素之间的关系琢磨一下。
    3、分析这个区域的各项人类活动,想像在这样一个纬度海陆范围之内,这种气候、地形、水的状况下,人类的衣食住行该怎么安排呢?衣食住行实际上就是工业、农业、交通、城市、人口等这样的一些活动,围绕着这样的活动,把相应的区位因素回忆起来,进行区域分析。
    第四:要关注教材中的图。教材中的每一幅图往往是有个性特征,除了关注前面说的规律性的图之外,同时也要关注教材提供的个性化的图。
    第五:要熟悉地理工具中很多类型的图象,不同类型的图在读图解决问题时有差异,地理的图象大致可以分成六类:分布图、示意图、统计图表、图象、地形图和等值线图。
    地理图象主要解决两个问题:一类是定性问题;一类是定量问题。研究分布规律、示意图的解释原理过程是定性的问题;地理考试中也会出现一些定量,就是用图表数据分析问题,细致观察横纵坐标,因为有些问题是确实需要计算的。但是,考题中更多关注定性问题的分析。 
   
F 做题训练:用习惯的步骤做组题的练习
    要适度进行有效的训练。建议每天或者隔天坚持进行11道地理选择题,两道综合题的组题训练。高考试卷中,地理的题量是选择题11道,综合题大致相当于两道综合题的量,有一道纯地理的学科类综合题,另外还有两道题是史、地、政共同综合,这两道题都会涉及到地理的一两问;平常复习地理的时候拿两道综合题,11道选择题组合起来训练,大概用45分钟的时间。可选择你曾经做过的错题,或者是过去的高考题,或者是比较典型的例题,随机组合,掐着时间做,熟悉做题的感觉和时间的感觉。  
    要强化做题的习惯训练,拿到一道题怎么入手,怎么做,可以用这样的步骤:
    第一,认真审题。很多同学因为做过大量的题,因此不太关注审题的事,只要看到题干上有几个词,自己似曾相识,就开始答题,这个习惯不好,认真审题,特别是读审题目所给的地图等信息材料,明确题目问的是什么。 
    第二,明确试题,通过审题回答问题。如首钢从北京搬到河北曹妃甸,考题中有的问,为什么首钢要搬出北京?另外一种问,为什么首钢要搬到曹妃甸?看起来是一个问题,实际上回答时的落脚点是有差异的。 
    第三,提炼套路。明确问题之后要把头脑中答题的常规套路拿出来,比如对于自然原理来说,地形、气候、水这些自然要素怎么分析,人文要素是各种区位要素组合到一个地方。最后,取舍做答,抓重点。落笔答题,不能把所有套路列出来让老师选正确答案,而是把提炼出来的问题排排序,哪个最重要,特定的问题哪些可以舍掉,取三个最重要的就可以。
    本版主持:商报记者 李玉桐

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
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,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.
②本网转载的文/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,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.